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35 点击次数:124
图片
前言
孟子一声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”的怒喝,韩非子一句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”的断言,激荡出先秦思想界的滔天巨浪。
而敦煌遗书的微光、殷墟甲骨的裂痕、大观园中的泪痕,则照亮了近现代学术的星空。
图片
图片
先秦三大显学:乱世中的思想争锋
先秦三大显学,三家可谓是命运迥异。
儒家因契合等级制度成帝王工具,墨家因理想化湮灭于集权铁蹄,杨朱因极端个体论失传于历史缝隙。
1. 儒家:礼乐秩序的重建者。
孔子周游列国,以“仁”为刃劈开礼崩乐坏的黑夜。
孟子高呼“民贵君轻”,将“性善论”铸成伦理基石;荀子冷眼观世,以“性恶论”警示教化之重。
《韩非子·显学》称其“儒之所至,孔丘也”,而儒家八派的分裂(子张、子思、颜氏等)恰是思想活力的迸射。
不管怎么样,他们为华夏文明锚定了“仁义忠孝”的伦理坐标。
2. 墨家:平民阶层的救世军。
墨子以“兼爱”对抗儒家差序,以“非攻”消弭战火,更以“节葬”、“节用”直指贵族奢靡。
《淮南子》载其“弟子百八十人皆可赴火蹈刃”,组织严密如现代政党。
孟子虽斥其“无父”,却承认“墨翟之言盈天下”。
科技实践是其另一利剑——杠杆弩机、城防工事,尽显“道技合一”的智慧。
3. 杨朱学派:个体觉醒的先声。
“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”被孟子曲解为自私,实则是“贵己重生”的生命宣言(《列子·杨朱》)。
他们游心于“坚白同异”之辩(《庄子·骈拇》),开名家逻辑学先河。
虽无著作传世,其“全性保真”的思想如暗流渗入道家,成为魏晋风度的源流之一。
图片
近现代三大显学:废墟上的文明解码
1. 甲骨学:破解华夏基因的密码本。
1899年王懿荣从“龙骨”上辨出商王名号,沉睡三千年的殷墟文字重见天日。
5千单字、10万片甲骨,记载祭祀、战争、天象,实证商周信史。
董作宾《殷历谱》还原王室世系,郭沫若《卜辞通纂》揭开奴隶制面纱——汉字之源、王朝之根,在此凝固成石。
图片
2. 敦煌学:丝路文明的百科全书。
1900年藏经洞开启,6万件写本、壁画、彩塑惊现于世。
梵文《金刚经》、粟特文账册、唐代乐谱,印证了“华戎所交一都会”的盛景。
季羡林释读吐火罗语写卷,樊锦诗创“数字敦煌”永生石窟。
从伯希和盗掠到《敦煌遗书》出版,一部失落的中古世界史在此重生 。
3. 红学:封建社会的末世镜像。
“脂砚斋评点本”点燃“旧红学”索隐热潮,胡适《红楼梦考证》以曹家史实奠基“新红学”。
周汝昌探轶学还原曹雪芹笔意,王蒙评“红楼”洞见人性深渊。
大观园中的杯盏风波,映照贵族崩塌、女性困局、资本萌芽——一部《红楼梦》小说,半部中华文化基因库。
图片
古今显学对话:从治世之术到文明之镜
1.先秦显学争鸣于乱世。
儒墨杨的角逐,实为秩序重建、平等诉求、个体觉醒的三大命题碰撞。
2.近现代显学诞生于危局。
甲骨惊现于列强瓜分之际,敦煌重现于国门洞开之时,红学勃兴于文化断层之秋——救亡图存中,学者以学术守文明火种。
3.显学文明之镜,在乎永恒追问。
当敦煌壁画飞天的飘带缠绕殷商卜辞的刻痕,当大观园落花飘进稷下学宫的论辩场。
一条文明血脉贯穿古今:显学之“显”,不在庙堂册封,而在对人类根本命题的永恒追问。
图片
图片
后语
三千年风云激荡——先秦三大显学,以思辨照亮中华人性迷宫,近现代三大显学则用实证打捞中华文明之碎片。
从孟子怒斥杨墨,到王国维沉湖前校勘甲骨,从墨子“三知”(亲知、闻知、说知)到敦煌遗书的跨语际解读。
显学对古今中国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,始终都是在人们的不断追问中,才得以逐渐显露。
在笔者看来,或许这就是中国显学,存在的最大现实意义所在——引人追问,指导并导引社会实践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